本文来自合作媒体 中央社,INSIDE 经授权转载。
倪文俊 2013 年从台湾到矽谷担任工程师,今年初他在 3 个月内先後获苹果、Meta 和谷歌延揽,被同行誉为「创下金氏世界纪录」。
现年 41 岁的倪文俊(Gary Ni)今天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表示,他从小到大在台湾念公立学校,用了很多国家资源,常思考如何在海外回馈台湾。
倪文俊於 2020 年担任北美台湾工程师协会会长,他认同该协会的使命感「利用矽谷力量帮助台湾」,例如促进台湾与美国科技界交流,把 Made in Taiwan 的科技产品引荐到美国及共享人脉,他更希望多认识与帮忙其他同业,在活动中拉拔与传承台湾工程师们在美国组织、募款与沟通的能力。
他说,「我刚到矽谷的时候走了一些辛苦路,期望一代传一代去帮助更多台湾人,避免所谓『竹子天花板』。」
「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是指亚裔和亚裔美国人因为缺乏「领导力」与「沟通技巧」而成为担当高阶主管的障碍。美国财经商业杂志富比世(Forbes)去年 9 月根据上升基金会(Ascend Foundation )调查报导,在矽谷,每 285 名亚裔女性和每 201 名亚裔男性才有一位是高阶主管。
倪文俊告诉记者,退伍後进到美商晶片大厂英特尔(Intel)台湾分公司工作,经常出差、与外国客户互动。当英特尔在矽谷的职缺找上他时,他只花 6 个小时就决定带着妻子和当时年幼的一双孩子闯荡美国,但到了之後,他才真正感受两地工作文化的差异。
换个地方工作、换个脑袋。倪文俊几乎花了 3 年多摸索、咀嚼在矽谷职场打拼的「眉角」,像是「你得带着答案去提问,那表示你已经做过研究,而不是凡事问老板、听候指令」;另外,「会议上一定要表达你的想法,久了不说,再也没人要问你的想法」;还有「我会试着去做某件事」这句话说了等於没说,他强调,「自觉做得到就要勇敢去承诺、争取『我来做』」。
倪文俊专攻无线通讯,从 3G 做到 5G。去年底他动心起念转职、向多家科技公司投递履历。因为每家企业的人才招募进度有快有慢,过程犹如戏剧般精彩;今年一月他被苹果公司录用,工作 2 个月後,接获社群媒体脸书母公司 Meta 聘书,才效力两星期,又收到谷歌的工作机会有谱。
脸书 (Facebook)、亚马逊(Amazon)、 苹果(Apple)、网飞(Netflix)和谷歌(Google)名列「科技5巨头」,英文缩写为 FAANG。倪文俊 3 个月期间勇闯科技 5 巨头中的 3 家企业的纪录,非常罕见,因此在北美台湾工程师协会传为佳话。
倪文俊谈及他的父亲在台湾 40 年如一日、做同一份工作到退休,但在矽谷文化「换工作很正常」,没有所谓好坏。他把「换工作当成对自我职涯的考核」,了解自己在上一份工作的价值、自我检验还缺少什麽,从而补足与再进修。
对於能够到大型科技公司历练,他归功於在职涯中累积的人脉,「面试的时候才发现彼此认识」、「啊,怎麽是你?」他说,过程变得顺利的基础还包括日积月累「被信赖的工作品质」。
他透露「到 Google 的薪资反而降低」,不过工作愈换愈接近他在职涯立下的目标,期望有朝一日做出「全世界都还没有开创过的新东西供人使用」。
以搜寻引擎起家的谷歌原本和他的所学所长无关,但当谷歌逐步扩大版图到无线通讯、成立手机部门後,倪文俊燃起挑战的希望。环视谷歌办公室身边各大美国名校出身的同事,他圆圆的笑脸自信地肯定「台湾工程师有硬底子、技术能力强」。
来自桃园的倪文俊成长过程一路念台湾的公立学校,「比起美国的学费省很大」。他是高雄科技大学电脑通讯工程系第 5 届毕业生,他自认非常幸运,当时的恩师吴介骞刚从海外归国任教,花很多时间在学生身上,教授在有限的经费中找到一些很昂贵的机器设备让学生尝试,并且用很简单的道理默默改变他的思维。
他对记者分享,他在台湾的大学教育里最可贵的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有助於他在日後的工作与时俱进、不怕吃苦不断学习新知。他鼓励现代的台湾学生把握更好的机会,在校园内认识国际学生、到国际研讨会结交人脉,透过职场社群平台建立公开的履历,「保持开放的心胸学习,在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Jocelyn
核稿编辑:Anny
INSIDE 未来日完整一天丰富论坛,完全掌握数位转型最新脉动
- 活动报名:Taketla拿票趣购票(现场票及直播票同步贩售中)、Accupass购票(仅贩售现场票)
- 更多 INSIDE 趋势论坛最新消息,请前往活动网页
- 更多数位转型相关文章
活动资讯:
- 活动名称:【2022 INSIDE未来日】台湾的蜕变|用数位转型打造产业护城河
- 活动时间:2022 / 09 / 23 (五) 09:00 – 16:40(08:30 开放入场报到)
- 活动地点:微风南山 3F 艺文中心(110 台北市信义区松仁路 100 号 3 楼)
- 活动形式:可选择线下论坛见面互动、亦可购买线上直播票。
- 更安排 Q&A 及自由交流时间,藉此创造与会嘉宾间更多合作和深度参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