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unsplash
文/Howie Su
深度科技决定未来技术竞争力,落後者将丧失十年竞争优势
当我们正沈浸在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想像时,有一批企业正在加紧脚步建立技术壁垒,一种称为深度科技的技术种类正悄悄崛起,深度科技(Deep Tech)泛指革命性,并能实际解决重大工程或科学问题的技术,而非单纯针对消费者提供服务。常见深度科技类别包含人工智慧、脑机介面、量子科学、光子技术、生物科技、先进材料,由於多半还在试验阶段,通常由新创或企业内部/大学的实验室研发,俗称「黑科技」。这些技术有最终有相当高比例应用於国防、太空领域、高阶制造、绿能与先进农业。我们可以想像成,如果没有这些黑科技的加持,元宇宙的奥义不会被解开,也不会有用脑波控制电脑的应用出现。
▲深度科技新创迅速崛起
Image Source:EIT
本身虽不迷人,但应用范围无限
深度科技一词源自於军火工业的实验室,尔後才逐渐涵盖商业应用与社会应用的技术,而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的原因为许多技术之间可以融合与交互应用(如AI+IoT=AIoT)。它最特别的地方是无限的想像空间,技术本身不一定新颖,但在持续的优化下可以影响社会走向,例如当大脑透过脑机装置与电脑连线时,可能可以用脑取代手来遥控电脑,用想的就能打字或执行介面操作,甚至社交。如果读者玩过红色警戒2,对盟军的「天气控制机」应不陌生,运用大气技术加上人工智慧操作,也许哪天能改变气象也说不定。农业科技听起来有点无聊,但现在人造肉、人造食品快速兴起,搭配感测器与智慧供水系统,以後可能能在家里顶楼或停车场内种菜,就地供应食物同时也解决人口过剩问题。这些都只是深度科技几个常听到的应用场景,解决气候变迁,甚至复活古代猛玛象都可能实现。
▲BCG顾问公司定义的深度科技种类
Image Source:twitter/BCG
大公司有企业研究院撑腰,新创呢?
深度科技其实存在一种技术不对等:大型企业的资金与人才吸引力相当充沛,有些甚至直接设立专责研究院负责。例如Google Research、脸书AI研究院、微软研究院等等,这些大型研究机构拥有近乎无上限的预算,并且能透过与学校合作取得仍处於实验室中的新科技,本身又有庞大市场可以试误,是发展深度科技的绝佳场所。新创就没这麽幸运了,部份技术团队尚未商业化,对市场掌握度也不足多数等待被并购。有些新创背後有富爸爸撑腰可能好过一些,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成立10 亿星元投资基金以及孵化器协助团队商转,结合其他产业合作,提供团队最需要的应用场域。
▲淡马锡是新加坡深度科技新创的重要支持者
Image Source:facebook/Temasek
一个需要大资本烧钱的商业模式
深度科技本身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可以创造出各种商业模式,前提是需要投入钜额资金与时间,几千万上亿的投入只是基本,一般来说新创从成立到上市或被并购需要7-10年时间,深度科技的新创可能需要12-15年,企业很难接受资料科学家拿着论文写演算法,但在深度科技新创中这是常见的事:不断地尝试错误与开发新技术是他们的使命;一般创业家的年龄多落在20-25岁,深度技术则需要相当深入的学术知识,创业者多为博士级研究人员,因此年龄多分布在35岁後。许多企业与新创开始部署这个未知领域,由於深度科技的周期相当长,且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不提早部署很容易落後对手。